日本大貫敏彥教授於3月8日清華大學綠能館演講, 福島核事故後與環境微生物之效應,引起熱烈討論(2023/3/8)



大貫敏彥教授2020年東京工業大學原子力研究所退休,目前擔任一個非官方NGO民間單位《日本可持續環境研究所》(RIES)理事長, 並持續擔任日本311福島核災事件,現場輻射調查長期生物變異小組組長, 去(2022)年首度發表了一篇日本福島現場環境資訊論文, 引起日本各界關切與台灣相關媒體報導,根據其研究結果顯示福島核電廠周邊的地下水中的微生物與菌種會促使核燃料碎片提早劣化, 將造成福島電廠除役工作隱憂。本次非常榮幸能在疫情後,在清華大學放廢中心邀請下到台灣進行首場的海外專題演講報告,希望對台灣核電廠除役後相關核廢處理處置有所幫助。
今天演講內容題目:Activities of NPO Research Institute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ctivities on elemental mapping using Cicada shell, suppression of growth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reuse of steel generated by dismantling nuclear facilities-
主要以30餘年致力於原子力(核電)研究與核廢料對生物和環境長期效應研究,退休後三年來擔任日本非營利活動法人可持續環境研究所理事長, 針對日本東京附近的環境進行生態調查,並利用天然生物(蟬殼Cicata Shell)做微生物指標, 利用不同化學前處理後, 進行微量元素與放射性核種調查, 其結果受到日本政府高度關注, 2011福島核災後的長期輻射生物效應。參加人員熱烈討論並深入討論台灣電廠除役後,是否有可能進行長期放射性核種調查研究。
大貫敏彥教授個人簡介:1955年出生(68歲), 北海道大學工學學士, 碩士1994年京都大學工學博士(核工專業)。 過去長期在日本JAEA,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擔任教學與研究工作, 過去30餘年致力於原子力(核電)研究與核廢料對生物和環境長期效應研究, 發表超過百篇科學論文, 並擔任日本JNST(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助理編輯, 在環境放射化學與核化學學術領域, 學術地位受到國際放射化學專業人士認可, 在疫情前於日本京都主辦過每兩年一次MIGRATON 大會(2019年國際核種遷移研究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