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欽副主任, 田能全博士與李傳斌博士拜訪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 共同討論新世代智慧輻射監測站與放射性核種分析技術合作規劃(2025/2/25)



2月14日上午10時, 本中心蔡世欽博士/副主任, 田能全博士與李傳斌博士首次拜訪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陳志平主任與相關工作同仁, 共同討論新世代智慧輻射監測站與放射性核種分析技術合作規劃(圖/偵測中心提供)
1978年我國核一二三廠開始陸續商轉,今(2025)年核三廠將屆年限並停止運轉後我國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而核電廠的除役作業也成為我國當前的最重要工作,針對我國核能電廠除役後各項安全管制工作,主要由核能安全委員會負責監管, 並已完成建立完整法規體系,監督台電公司能如期如質地完成各項除役作業,其中針對環境輻射監測工作均由輻射偵測中心負責,並同時也擔任台澎金馬各地環境輻射偵測工作,任務相當繁重,目前我國核能人才斷層也使中心人力吃緊,而目前偵測中心除了持續精進各項輻射監測儀器技術,設備與技術,3年內希望能規劃完成架設新世代具AI功能的智慧輻射監測站,以高效節能為目標更新汰換目前老舊儀器設備,陳志平主任表示 : 希望能有更多專業年輕學子能投入這項重要任務,繼續為國家與人民服務。 此外,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為保護我國民眾安全,由偵測中心加強對我國主要海水環境環境監測與各項福島農漁產品輻射檢測, 已同步將相關資訊公布於核安會網頁中 (相關資訊可參考 : 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 以落實資訊公開促進公眾參與。2017 年輻射偵測中心建立海水分析實驗室,以日本福島事故主要影響海域環境,也是輻射檢測的第一線指標核種「銫」 為主,2019 年至今執行臺灣海域輻射背景調查,建立臺灣海域銫之輻射背景資料庫,其中並開發各項不同放射性核種快速分析技術與濃縮材料,今年起與清大放射性核種特性研究團隊(主持人:蔡世欽博士) 共同合作希望能完成開發海水中放射性核種吸附材料,以環保低碳為目標。共同推動國家環境永續淨零排放政策。蔡世欽博士表示: 清華大學為我國唯一具有核專業知識與豐富實務經驗之頂尖大學,長期為我國培養核科學與輻射度量專業知識人才之搖籃,此時此刻更需挺身而出責無旁貸,世代交替 ,資訊透明 ,公眾溝通 ,應從青年學子扎根 ,核工專業人才應加強與具備公眾溝通能力,善用時下各種電腦技術與自媒體傳播工具,使各項資訊簡單易懂,公開透明。清華大學為國內唯一核工專業培育人才系所,放廢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來,完成與國內不同專業的學術研究團隊,並建立跨領域長期學研合作夥伴關係。放廢中心自2022年每年暑期開始公開徵求暑期專題生研究生計畫,培育更多跨世代核能專業人才,目前陸續有研究生與大專生分別已完成碩士論文與相關研究計畫。
會後, 由蔡文賢副主任與環境分析組陳婉玲組長安排參訪目前中心最新建置完成放射化學實驗室(約150-200m2),蔡副主任表示:福島核事故後,除了原本環境輻射分析任務以外,還負責國家針對海水,農漁產品各項輻射檢測任務均由偵測中心全權負責, 其中許多放射性核種檢測分析工作相當繁重,尤其需要各項前處理,濃縮萃取分離,與化學分析,原本實驗室資源與設備已無法承擔,2011年後向中央爭取經費陸續更新與擴建,並配合國家針對日本含氚廢水的監測計畫-海水中放射性氚, 於2019至2020年後完成改建完成目前四間實驗室 (其中包括生物氚實驗室),分別針對海水中的不同放射性核種:鍶-90, 銫-137, 碘-129等的快速分析與前處理室,加上原本中心擁有的各項阿伐/貝它/加馬輻射度量儀器設備,是國家目前擁有最完整的放射化學專業實驗室,並期待可持續與各大專學校專業團隊保持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