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放射性廢棄物處置技術研發中心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核廢處置研究鏈結跨世代人才培育雙軌並進」—2025暑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與放射性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會議圓滿落幕(2025/8/27)圖片
今(2025)年8月23日舉辦核三延役全國公民投票,其結果雖並未通過門檻,同意票已遠超過不同意票2倍以上,然而我國目前三座核電廠運轉產生的大部分放射性廢棄物仍貯存於廠內,依然是目前發展核電的最大難題。世代交替,資訊透明,公眾溝通,應從青年學子扎根,培育跨世代核能專業人才開始,清華大學為國內唯一核工專業培育人才系所,自2019年成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技術研發中心(簡稱:放廢中心, 英文:RWRDC)以來,已成功整合國內不同專業的跨領域核廢處置學術研究團隊。2022年迄今,啟動台灣本土「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邀請產學研各界專家定期召開工作與成果發表會,針對我國放射性廢棄物最終安全處置技術研究為目標,並同步培育下一世代核廢處置人才,主要成員包括:清華大學放廢中心蔡世欽博士研究團隊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徐國錦教授研究團隊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化學所蔡翠玲博士研究團隊(前核能研究所)。
2025年「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技術發展整合計畫」工作會議8月27日於成功大學明山講堂會議室舉行,並同步展示「放廢中心2025暑期專題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本次會議匯聚產學研各界專家及專題學生,從技術研發到應用實務,全面展現臺灣在核廢最終處置領域的研究實力與未來發展潛力。此次會議由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徐國錦教授擔任會議主持人,並邀請國原院施宇鴻先生(蔡翠玲博士團隊)、清華大學蔡世欽博士田能全博士李傳斌博士、中山醫學大學等多所院校學生與研究人員參與,體現跨校、跨領域協作的高度整合與協同精神。
上午議程由國原院化學所施宇鴻先生揭開序幕,報告「負碳水泥實驗進度」。該研究透過添加木質素於水泥中,有效降低碳足跡,呼應當前全球減碳趨勢。接續由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研究生鄭俊平同學與大四蔡承穎同學,分別分享關於地下水流向模擬與隨機多孔介質中流動行為之數值方法研究,為未來深地質處置場址評估奠定關鍵技術基礎。
下午議程則以放廢中心2025暑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為主軸,三位來自不同校系的學生分別報告以下研究成果:
1.清華大學科管院廖子宸同學:AI技術應用於台灣核電廠除役後環境輻射劑量預測模型建立
2.中山醫學大學醫放系賴有源同學:不同吸附劑材料在去離子水中對Cs吸附的影響
3.中山醫學大學醫放系張克邦同學:ALTS1C1與UNKC6141細胞在低氧環境下是否會影響其BPA藥物吸收量
同學們不僅展現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並在會中進行熱烈交流與討論,展現了未來世代在放射性廢棄物研究領域的潛力與企圖心。
放廢中心自2023年起啟動暑期專題研究生計畫,持續邀請全國大專院校二年級以上學生(不限科系)參與核種特性與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相關研究。每年78月為期八週的研究計畫,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與實作平台,期望藉此激發青年學子對核能與永續議題的興趣,為我國長期核廢處置研究注入新動能。放廢中心未來將持續秉持「技術整合」與「人才培育」並重的發展策略,有效串連產官學研各方資源,攜手邁向安全且永續的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目標。(文/王昱閎 圖/王昱閎)
過去成果:
 
瀏覽數:
登入成功